您的瀏覽器似乎關閉了 JavaScript 功能 必須在您的瀏覽器裡啟用JavaScript程式,才能使用這個網站上的功能
巴基斯坦空軍旗下的「雄獅之心」特技飛行表演隊(Sherdils aerobatic team)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AVIC)和成都飛機工業(CAC)共同生產 48 架「翼龍II」無人戰機,最高時速為 370 公里,外型酷似 MQ-9「死神」(MQ-9 Reaper)無人機,飛行速度相當驚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國陸軍正在開發新一代狙擊手的偽裝服 IGS(improved ghillie system),不僅具有成功融入環境的效果,還具備透氣、耐燃等機能,還有阻隔紅外線的效果,降低被發現的機率,士兵穿上後就像是個移動的灌木叢,隱匿性相當高。
利用外骨骼強化士兵作戰能力,是當前軍事技術發展上的焦點之一。不過,MIT 近期的研究顯示,這些技術仍不夠純熟的高科技配備,儘管的確有辦法增強使用者體能,卻會導致士兵的注意力、決策能力下滑。
烏克蘭空軍開著一架 Su-24M 劍師式可變翼戰鬥轟炸機,距離地面僅數公尺的高度,低空飛掠基地,機翼並未減緩速度,而是仍保持高速飛行的後掠狀態。
自二戰以來,士兵們使用的槍械並沒有太大改變,但這樣的現狀有可能將被一個旅館工作人員的「突發奇想」給打破。美軍目前正在研究一把可同時擊發 4 枚子彈,並結合電子點火技術的前衛步槍。
在道路錯綜複雜、建築遮蔽視線的城市作戰時,往往難以確切掌握敵軍位置,為此,英國國防科學技術實驗室(DSTL)與科技公司 Sapient 合作,共同開發出一套能夠代替人眼監視巷道,即時通報前線士兵敵軍位置、潛在威脅的 AI 系統,讓躲藏在城市裡的敵軍無所遁形。
在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的贊助下,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開發出一款柔軟、輕便的外骨骼套裝,可降低 15% 活動時的代謝消耗,並能適應每個人的「步態」,期望藉此強化士兵、消防員體能,使他們快速突破各種地形阻礙,完成任務。
無人機在天空中纏鬥交火的時代,或許即將來臨。美國空軍於日前透露,一架 MQ-9「死神」成功以導彈擊墜了另一架無人機;這起事件是史上首次「無人機擊墜無人機」,開創了軍用無人機的先河。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前往卡拉什尼科夫工業(Kalashnikov rifle)訪視,並現場化身為狙擊手、拿起俄羅斯陸軍(Russia Army)未來新型的狙擊步槍「SVCh」,親自試射600公尺的距離, 射 5 發一共中了 3 發,擊中一半以上的目標,準確率相當高。
繼聯合國與全球為數不少的 AI 人工智慧專家呼籲,承諾不開發「致命性自主武器」後,歐盟也登高一呼,希望世界各國也應該訂定協議,禁止開發全自動化殺人武器。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主管 Federica Mogherini 表示,他知道這種爭論有點像與遙遠的未來或科幻電影有關,但其實不是如此。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DARPA 宣佈砸 20 億美元的資金,發展第三波軍事化 AI 技術,這項計畫名為 AI Next,專門研發下一代人工智慧演算法與應用。
如果有人看過《鋼彈》,肯定不會忘記裡頭藉由意念控制的科幻兵器「浮游砲」(Funnel),現在類似技術已經走出銀幕,來到現實世界!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成功研發用腦電波控制的技術,能 1 次操控 3 台 F-35 戰鬥機模擬器,成功讓飛機飛上空中,可進行人與機體之間的「雙向聯繫」,相當強大。
很快地,你所認知的耳機、麥克風等通訊裝置,都將在戰場上都將成為過去式;未來士兵們彼此遠距溝通,只須透過固定在牙齒上的一枚小夾子完成。
9 月 11 日,即「911 襲擊」事件 17 週年,美國多地舉行紀念活動。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攝影記者 Mark LaGanga 近距離拍攝影像曝光,帶您重回世貿雙子星大樓底端的原爆點(ground zero )視角。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題為《日本為電子戰做好準備》的報導透露,日本正計劃發展針對別國的電子戰手段,促進自衛隊內部的電子資訊共享和分析。這些情報將被收集並保存在「日本空天防禦地面站」網絡( JADGE,Japan Aerospace Defense Ground Environment ),這是一個自動化的報警和防空指揮控制系統,可幫助自衛隊更有效地應對敵人的電子攻擊。
時光飛逝,今天是 2018 年 9 月 11 日,也是恐怖攻擊事件 17 週年,2001 年的今天全世界的電視新聞都在播放著 911 恐怖攻擊案,但其實 1989 年上映的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疑出現當時還未發生的 911 恐怖襲擊,系列電影內藏許多與 911 數字相關的圖像。
登入
建立帳號
驗證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