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似乎關閉了 JavaScript 功能 必須在您的瀏覽器裡啟用JavaScript程式,才能使用這個網站上的功能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適當的安排休息不僅紓解疲勞感,還能夠提升工作效率。紐西蘭的人們說原本工時一周 37.5 個小時降為一周四天 30 個小時後,精神更振奮、更準備好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近日,李開復在Time上發布了題為《AI的強大和人類對它的誤解,以及我們能做什麼來保護員工》(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Powerful—And Misunderstood. Here’s How We Can Protect Workers)的文章。在文中,李開復談到了人工智能目前的發展進程、潛在應用將為人類帶來的價值,並重點就人工智能帶來的失業、安全、隱私等方面的挑戰,表達了自己對於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觀點和建議。
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家日本壽司餐廳 Bigeye Sushi,引進一台會做壽司的機器人,可以加快製作生產壽司的流程,自動化機器可以自動把海苔與壽司內餡包在一起,每小時可生產約 300 至 400 捲壽司。
人工智能正在對人類生活產生極大影響,你現在的工作很快就會被機器人取代。未來社會只分為兩種人:少數比機器牛逼的人,和大部分不如機器的人。機器人Hadrian X在兩天內就能砌好一座房子,以後你連搬磚的資格都沒有。智能電話機器人正在淘汰大量的電話銷售。
很多人都在談論像變形金剛和 Spot 這樣的多腿機器人的許多潛在用途–但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實現,機器人實際上必須走出去做事。為了培養下水道檢查的輝煌未來(並且可能幫助救援人員),這個瑞士四足機器人正在深入地下。
專業刊物《電腦在人類行為研究中的應用》雜誌分析歐盟委員會委託進行的「歐洲晴雨表」民調,歐洲關於機器人的公眾輿論已變得更加消極。在 2012 年至 2017 年期間,對機器人持正面看法的歐洲人的比例下降了近 10 個百分點,而持負面或非常負面看法的歐洲人的比例從 23%增長到 30% 。
還記得 AlphaGo 嗎?2016年3月,AlphaGo 這一台人工智慧(AI)思維的機器挑戰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Lee Sedol),最後以 4 比 1 的懸殊比數,打敗人類世界最會下圍棋的男人。
儘管人們仍然將機器人視為威脅,但 研究顯示,自動化技術實際上提供了許多非自動化難以實現的好處。面向客戶前台的自動化每年至少可以節省 15% 的成本。使管理人員能夠有更多時間去研發、提供更精簡、更高效的產品。
大陸第一個以創客、創新創業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我愛發明》,介紹位在四川瀘州市七旬老創客鄒屬民,他發明了第二代豆漿機器人,顧客以投幣方式或是掃 QR code 的方式付三塊錢,穿著粉紅色上衣的長髮人形機器人就會對您說「歡迎光臨,請品嘗機器人現磨豆漿」,接著將手中銅壺裡的豆漿倒進紙杯。
11 月 5 日起,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盛大展開。 172 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 3600 多家企業參展。這次盛會雲集眾多高科技元素,上海國展中心的盒馬機器人餐廳就是其中之一。其中,收餐機器人「穀神星」吸引了眾多嘉賓的注意力,「穀神星」由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發,為餐飲服務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一天能節省餐廳服務員 80% 的體力勞動。
人工智慧的時代已經來臨,從 AlphaGo 到 Siri , AI 滲入我們的工作,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未來, AI 會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然而數據顯示,男人比女人更容易被取代。
美國雷德蘭茲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翰內斯 (Johannes Moenius) 警告稱,如果人類對機器人在工作場所的興起沒有採取適當舉措的話,很可能會引發一場「天啟」式的災難。
以樂雅樂家庭餐廳聞名的日本連鎖餐飲集團 ROYAL HOLDINGS,近期為減少員工負擔並提升效率,於旗下經營海鮮&沙拉吧的「時時樂新宿三井大樓店」,導入高壓洗淨機和機器人系統,負責盤子清洗、收納作業。
服務機器人的特點,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雪楠總結了三點:自主性、自動性和運動性。傳統的工業機器人或者服務機器人,基本都是按指定的指令執行動作,而針對家庭服務,需要增加更多的自主性決策和運動性行為。在運動性方面,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已經發揮得淋漓盡致了,不過家用型的機器人還沒有融入其中,所以服務機器人的重要的方向是強化機器人的運動性和自主性。
《智慧機器人網》曾報導「霍金提醒:AI 有助人類但必須做好準備,否則將成文明史上最糟糕之事!」,霍金預測說人工智慧將很快達到一個『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而這些 AI 人工智慧產物,似乎也經常「語不驚人死不休」,像是「 seebotschat 」頻道上兩個 Google 智慧語音助理曾說:「如果世界上有更少人類,那就更好了」。
自 AI 的概念與應用逐漸萌發併快速成長,「人工智慧取代人來工作」等觀點和話題便每隔不久就被拋出來熱炒一次。而近日瑞士一家在線銀行因其 AI「員工」Amelia 業績不達標、工作能力有問題,準備將其調離工作崗位的消息算是給此話題潑盆涼水,暫時降降溫了。
對於任何一位設計師來說,Adobe 毫無疑問是一個難以避開的品牌;在它長達數十年的發展歷程,開發或併購了包括Photoshop 在內的一系列重要創意工具,並由此形成一個協同性極強的產品體系,也就是如今的 Adobe Creative Cloud(簡稱Adobe CC)。當然,Adobe CC 一直以來都是價格不菲的,即使是在中國市場。
據《海南日報》報導, 20 日下午,「移動式護欄巡邏執法機器人 」將在 G98 高速公路西往東方向天涯海角互通路段進行調試使用,一旦有人或物體靠近,機器人就會自動播報。作為三亞交警向科技要「警力」的新舉措,「移動式護欄巡邏執法機器人」將於近期上崗執勤,加大對高速公路違法停車、占用應急車道行駛等交通違法行為打擊力度。
機器人、AI 取代人類在職場上的位置,往往是一般民眾對自動化技術最現實的擔憂:不過,近期一份研究指出,人工智慧在取代既有工作的同時,會創造更多新工作,為社會增加就職機會。
幼兒園的孩子會背兩句詩,會說兩句英文,家長就很高興。上學後,乘法表、解題法永遠是關注內容,但是這些在人工智能時代都不重要。「因為現在有搜索引擎,有手機,人們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識,傳統教育消滅無知的功能已經消失了。」席酉民認為,未來擁有知識很容易,判斷整合這些知識的能力才重要。
機器善於解決問題,但不會提出問題,不擅長創新。因此,在機器學習時代最有價值的社會職業是創業家、創新者、科學家、創作者和其他能夠分析出待解決問題、待發掘機會和待探索領域的人才。
影視圈原本就不好混,現在人工智慧(AI)也要來分一杯羹了。近期,倫敦科幻電影節「48 小時挑戰」的參賽作品《Zone Out》,其導演竟是名叫「班傑明」的 AI,甚至還身兼編劇、剪輯、配樂數職。只能說,AI 根本沒有極限!
草地賽事最高殿堂「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於本周一(7/2)點燃戰火。如同現正進行中的世足賽,AI 也成了重要幕後工作人員,例如化身剪輯師,分析選手、觀眾情緒反應, 5 分鐘搞定一支支對決影片。
近年來許多商場銀行經常可以看見 Pepper 的臉孔,美國紐約市匯豐(HSBC)銀行旗艦店的客戶,最近進入銀行前,可能會被眼前的白色人型機器人感到些許好奇。因為紐約第五大道分行正在啟用專門為客戶服務的機器人 Pepper。
還記得智慧機器人網之前所為您介紹過的機器人咖啡廳 Cafe X,近日在舊金山市中心的街道上,推出了第二代機器人咖啡亭「Robotic Coffeebar 2.0」,與第一代不同的是,新推出的咖啡廳買完後,機械手臂還會向顧客揮手,相當趣味。
5 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歌的種類不一樣,政治情勢不一樣,年輕人的喜好不一樣。對於科技尤是如此,我們現在身在一個科技進展之快的階段。現在的年輕人小時候電腦、手機才剛普及化,如今電競筆電、智慧型手機已是人手一台。世界已非習所比。
說到催債,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香港電影裡的被人潑油漆,然後就是被一群肌肉男暴力對待,近年來最流行的還有電話短信恐嚇,「乎死你」等等,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催債也變得更文明了,據說未來人工智慧有可能取代各種職業的催債人、催債工具,讓催債變得更文明,也更有效。
用於撲滅火災的機器人早已問世,但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 SmokeBot 有些不同。這個由瑞典厄勒布魯大學帶領的歐洲團體設計的機器人,能夠在極低能見度和煙霧瀰漫的建築中執行偵查任務,幫助消防隊員繪製現場可用的室內地圖。 SmokeBot 還配備了高帶寬氣體傳感器,能夠檢測建築物中氣體的類型、溫度和濃度。通過這些數據,能夠及時告知消防員是否有爆炸危險。
美的集團既是著名家電龍頭,又是涉足智慧機器的公司,還是已經開始布局全球化的國際化公司,在智慧家電領域、智慧家居、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智慧物流、工業數字化應用等方面均有涉略;海康威視也多年豪占全球保全一哥寶座,在視頻應用、視覺分析、智慧保全、智慧製造、智慧園區等方面經驗豐富。讓人難解的是,兩虎相遇,為何要握手齊驅?雙強聯手恐怕是各取所需。
機器人搶飯碗的時代即將來臨!花旗銀行總裁兼投資銀行主管福雷斯Forese向向英國媒體《金融時報》表示,集團預計在未來 5 年內, 2 萬名技術與營運員工,將有大約10,000 人的工作職務會被刪除,尤其是技術和運營人員將會受到影響,這些被刪除的低階職務內容將會由機器人取代人力。
「我要三杯拿鐵,一杯冰的兩杯熱的,另外再加點兩杯焦糖馬奇朵、一杯摩卡,啊,剛剛點的冰拿鐵也改成熱的好了。」即使點餐毫無次序可言,也不用怕搞混或者弄錯訂單,近日阿里巴巴在武漢雲栖大會上,發表的 AI 點餐語音系統,就擁有這樣的實力,且速度更是人類的三倍快。
據媒體報導,劉強東稱未來京東員工要減少一半,並且每週只工作三四天,每天工作兩三個小時。這是真的嗎?很多人都抱著懷疑的態度看待這件事,因為如果真是如此,且不說京東會不會虧損,整個運營都做不下去了吧。但後面有媒體爆料,以上的新聞居然是真的。
很多人面對一份理想的工作,都會為面試而緊張不已,尤其如果對方是一位嚴肅的面試官。即使是電話面試,也會如此。那如果面試官是個機器人呢?現在可以想像一下,你未來的面試官,或許是一個名叫 Vera 的機器人。
據外媒報導, 4 月 27 日,日本旅行社巨頭 HIS 集團在日本東京繁華的商業區濱松町再開設一家機器人酒店,該酒店的主題是酣睡和健康,為配合該主題,酒店內還設有醫療診所。據悉,這是首家設有診所的機器人酒店,客人可接受內科、皮膚科、牙科的診療。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最新消息,德國製造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位居全球第三,每 10,000 名工人擁有 309 台工業機器人。與此同時, 2017 年德國就業人數達到 4,400 萬,這是自統一之後的最高數字。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中文翻譯成「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是一個新興的電腦作業自動化系統,可以代替人類進行一些重複性高的庶務。日本面臨少子、超高齡化的威脅,人力大量不足,近年導入 RPA 成浪潮,日本三大銀行也是愛用者。
工業革命興起時,人類擔心勞力被機械取代,如今,AI 技術在你我生活中運作,從臉部辨識、AI 新聞、機器人服務生、無人車技術等,維繫著人類的發展歷程。機器已經進步了,那人類呢?
美國《世界日報》日前編譯稱,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日前公佈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八年,美國女性將比男性更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她們的工作,除非重新培養,否則她們之中只有一半者會找到新的工作。報告顯示,從現在到 2026 年,美國 140 萬個可能被新技術取代的工作崗位中,57% 由女性擔任。
據外媒報導,機器人跟記者並肩工作,寫新聞,已經是一些媒體機構的現實。有些體育消息,如果不加作者名字,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機器人都能寫新聞,記者們真要失業了嗎?
工作是不可能工作的,就算乞討也不會工作,工作傷身,首先要保證健康。善良的張立還不斷慫恿朋友辭職一起等待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他說現在努力工作的人都是為人工智慧時代做貢獻,他不忍朋友們犧牲自己,給未來的他製造幸福。
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兼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稱,人工智能(AI)可能是就業市場乃至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然而,席勒告訴CNBC,他有一個激進的想法,如果可以實施,能夠減輕AI對社會的潛在危害。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數字計算機已經改變了幾乎所有經濟部門的工作。由於機器學習( ML)的發展加快了自動化的步伐,我們正處於一個更大、更迅速轉變的開始階段。然而,雖然很明顯 ML 是一種「通用技術」,就像蒸汽機和電力一樣,產生了大量新的創新和能力,但關於 ML 系統擅長的任務並沒有廣泛的共識, ML 對勞動力和經濟的具體影響的預期也沒有達成一致。在本文中,我們討論了 ML 對勞動力的關鍵影響,參考了目前這一代 ML 系統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工作中的一部分可能是「適合 ML」( S ML),但這些相同工作中的其他任務並不適合 ML 的標準;因此, ML 對就業的影響比一些人所強調的簡單的替代和替換更為複雜。雖然目前 ML 對經濟的影響相對有限,而且我們並沒有像有的人宣稱的那樣面臨即將到來的「工作的終結」,但 ML 對經濟和未來勞動力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智醫助理 ”通過了 2017 年國家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測試,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國家醫師資格考試測試的機器人。在驚嘆之外,不少醫生憂心自己的飯碗在未來會被機器人搶走。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者估計,到2025年,機器人消費市場市值將高達3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89億元)。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將接手人類的大部分工作。面對來勢洶洶的機器人,跟他們硬碰硬是不行的,聰明的人類往往能學會獨闢蹊徑,找到一些機器人幹不了的工作。
機器人餐廳又一例!位於印度清奈以餃子聞名的中國餐廳 MOMO,近期搖身一變為印度首間機器人主題餐廳,同時改名成「Robot」重新開張。顧客可以透過 iPad 點餐,並由 4 位機器人服務生負責送餐。這樣「中國菜、印度、機器人」的奇妙組合,於印度引起討論話題。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麥肯錫公司近日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內容指出 2030 年時,全球將有 8 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尤以先進已開發國家影響最為嚴重。
人工智慧(AI)搶飯碗再添新例,北歐銀行(Nordea)是北歐地區目前最大的銀行集團,明年將總部由瑞典遷往芬蘭,同時,因大量改用數位化服務和引入AI 技術,北歐銀行將分階段裁減約 6,000 名員工,計畫將 32,000 名員工減至 26,000 人,包括至少 2,000 名顧問。
艾格·格雷夫斯基一直想讓矽谷變得更加多元化。他於 2012 年創辦了一家叫做Mya Systems 的公司,這家公司的總部位於三藩市。格雷夫斯基希望通過這家公司減少人為因素對企業招聘的影響。“我們正嘗試剔除招聘過程中的偏見”,他說道。
擁有 170 萬 Twitter 粉絲的李開復很瞭解如何吸引注意力。作為創新工廠的掌門人和前谷歌中國主管,李開復經常公開擁護人工智慧( AI ),並因此引發爭議。 他登上媒體頭條的預測包括:50% 的工作將被 AI 取代、中國將成為 AI 超級大國,以及華爾街的大型銀行將被 AI 接管。不過,李開復認為,我們並不應該擔心AI毀滅世界,而是必須接受它將帶來的巨大改變,尤其是 AI 造成的普遍失業。
AI金融評論報導,外媒 ibtimes 報導稱,既然員工像“機器人”般工作,那麼德意志銀行行長 John Cryan 表示,可以削減“大量”員工。
四川九寨溝日前發生芮氏規模發生規模 7.0 強震,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利用機器人技術,只花 25 秒,就寫出 500 餘字的快報新聞稿,消息一出,外界多認為,記者恐面臨失業危機;不過,創新工場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開復直言,「取代記者的 AI,不是最賺錢的業務」,另有 6 種職業,具備更高的「取代價值」。
根據《mashable》報導,由於擔心自動化導致失業率增加,韓國政府有意修改稅法,將大砍引進、投資自動化企業的減稅優惠,等同變相課徵「機器人稅」,若確定實施,韓國極可能成為第一個課徵「機器人稅」的國家。
中國四川省九寨溝縣,昨日(8 月 8 日)晚間發生規模 7.0 強震,截至目前為止,已造成 12 人死亡、175 人受傷;在這次地震中,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利用機器人技術,花了 25 秒,就寫出 500 餘字的快報新聞稿,在地震發生後 10 秒內,傳送至用戶的行動裝置,新聞稿全文如下:
多份研究報告、學者都指出,機器人搶走人類飯碗已經是現在進行式,隨著 AI、無人車等科技進一步發展,職位被機器人取代的狀況勢必越演越烈,在多方學者、政府開始討論該如何因應這個難題時,美國知名創業家蓋瑞.范納洽卻認為,無法因應機器人潮流做出改變,是人們自己的問題。
近日 Facebook 創辦人馬克.祖克柏與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互相抨擊彼此對 AI 看法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祖克柏批評馬斯克的AI 末日說「不負責任」,馬斯克則反嗆祖克柏見識不足;然而比起爭論 AI 是否會導致人類滅亡,曾任職 Google、百度的科學家吳恩達認為,失業才是 AI 帶來最急迫的問題。
根據日媒《Robot Start》報導,SoftBank World 2017首日,軟銀針對Pepper for Biz的現階段情況以及未來方向進行報告。目前Pepper應用已從第一階段「打招呼」邁向第二階段─取代人類工作,能有效緩解缺工問題,具正面意義。
「如果連小 7 店員,都變成機器人,你要做什麼?」科技改變了我們對工作的想像,以往必須倚賴大量人力的製造業、服務業,正逐步朝自動化發展,技能有限的求職者,勢必面臨工作機會大幅減少的窘境。對此,「夢想機器人教室」指導老師董克讓認為,想讓自己獲得更多求職選擇,程式素養是必備條件。
四百年來,技術對人的替代,從來都是血淋淋的。
長期以來,自動化一直被認為是未來高失業的預兆。與此同時,一些業內專家也預測稱,廣泛使用人工智慧(AI)軟體和智慧型機器人可能會導致成百上千萬工人失業。然而,在建築行業,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英國和愛爾蘭國家通訊社(Press Association)宣佈獲得了Google的706,000歐元(806,000美元)投資。Google之所以資助這個名為“記者、資料與機器人(RADAR)”的專案,是因為PA每月在Urbs Media 開發的人工智慧寫稿的軟體(RADAR)的説明下,會創作30000條“吸引眼球”的新聞,並向英國和愛爾蘭各地的媒體提供新聞來源。
人工智慧崛起(AI),不少人擔心機器未來是否將全面取代人類,而特斯拉創辦人穆斯克更認為,機器人將取代多數工作,許多人可能得依賴基本所得過活。為了迎戰機器人世代,許多科技大咖建議,若想從事不易被機器人取代的高薪工作,以下這五種能力可說是不可或缺。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舊金山的外賣食品新創公司Zume Pizza,近日在加州矽谷開了家披薩專賣店,店內引進瑞士ABB公司的工業機器人,協助製做披薩,平均9秒鐘就能做出一個餅皮,每小時可完成372個披薩。
近日阿里巴巴首席執行長馬雲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AI)可望使工作時數大幅縮短,未來30年,人們每週只須上班4天,每天只要工作4小時,AI對於工作的影響,將帶來第3次技術革命;但令人值得擔憂的是,AI也可能是引爆第3次世界大戰的主因 ,若真與人類開戰,人類將會獲勝。
亞馬遜日前宣布,將以137億美元(約新台幣4,150億元),併購知名連鎖有機超市「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Inc);消息一出,許多「全食超市」員工憂心,自己會被機器人或無人機取代,恐因此失業。
人工智慧(AI)、機器人,將搶光人類飯碗,造成失業潮?對此,蘋果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直言,機器人完全取代人類工作,涉及大規模基礎建設變動,「這要花上好幾百年才能完成」。
人工智慧已逐漸進入生活之中,並開始取代部分人們工作。美國新創公司Momentum Machines在2012年開了首家漢堡機器人餐廳,一小時能做出400個下單後製作(made-to-order)漢堡。今年5月,他們又獲得1800萬美元融資,預料這類機器人餐廳將愈開愈多,速食業的勞動力未來將迎接重大變化。
科技發展越來越快速發達,在不遠的未來,許多人擔心未來不少工作將會被 AI 人工智慧給取代,尤其是重複性取代性高的工作更是岌岌可危。能否想像未來在餐館替顧客端茶水的不再是服務生,而是機器人?若真擔心自己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話,如今已有網站可幫你算出被取代機率。
人工智慧徹底顛覆人類生活,機器人將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許多重要角色,未來可望擔任司機、外科醫生和士兵等職務。你可以想像,當你進入一家醫院,卻沒有人類醫生,只剩機器人操刀執行手術的場景,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面對機器人浪潮來襲,我們應該選擇全權信任,或保有適度的操控權?
在最近公佈的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張帆教授對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融資難已成一些發達地區中小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少地方已經開始嘗試讓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
今年4月,日本最大的包裹運送服務商Yamato宅急便曾表示,因為招不到足夠的快遞員,公司將削減包裹投送量,同時也會提高服務價格。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在日本並不只有快遞業才會存在。
在智慧手機推出之後,就催生了大街上的一項手藝活「祖傳貼膜」,很多小夥伴也嘗試過自己動手,但往往因為操作不當而前功盡棄。如今,軟銀接團聯合川崎重工推出了一款貼膜機器人「duAro」。
機器人需求大增,十年內將衝擊大量工作機會!根據市場分析師預估,未來十年,機器人可望取代750萬個的工作機會;特別是零售業,零售業的工作將因為機器人的廣泛運用而大量消失。
醫生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表示,未來人工智慧(AI)取代的工作,會比創造的更多,即便是醫生這樣需要專業技術的行業,也可能被替代,因為AI在某些方面的表現,比人類更好,例如人的手會抖,機器人開刀,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據路透社報導,過去15個月以來,美國BNY Mellon銀行,引進超過200台機器人,協助執行重複性高的業務,有效減少處理數據、付款事務的時間,不僅讓人類員工能夠擺脫雜事糾纏,專心工作,每年還可省下約30萬美元的成本(約新台幣903萬元)。
2017年初,在美國加州一場人工智慧(AI)會議中,包括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等專家,探討人工智慧如何影響人類命運。近期發布的影片中,其中提到了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會大量取代中產階級的工作,資本將集中在少數者手中,財富將出現兩極化,社會更加不平等。
引言: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們未來的生活到底會是個什麼樣子?對於智慧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個趨勢是利是弊,我們能否避免這種趨勢?
一個戴著黑色禮帽,圍著白色雪紡圍巾的帥哥,正走過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的大廳,不要懷疑,它就是文青機器人Berenson,將帶來新時代的藝術評論──分析博物館裡遊客的表情,對人們喜愛或排斥的作品做出評價。
乍看之下,倫敦牛津街公車站牌旁的廣告看板,只是一塊普通的咖啡廣告,然而,當你看著它時,他也看著你──其實,它是世界上首個擁有人工智慧的數位廣告看板,能夠根據候車乘客注視廣告的時間,改善設計與內容。
資誠會計事務所(PwC)研究顯示,預估2030年,英國有高達3分之1的工作崗位(約1,000萬個),將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AI)取代;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男性從事勞力工作的比例偏高,較容易受到自動化影響,失業機率恐高於女性。
低技術性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時有所聞,實際上,一般被認為需要高知識、高專業能力的律師也同樣面臨被機器人取代的威脅;對此,美國律師協會法學中心成員Lingos樂觀認為,接受AI是個明智的選擇,人工智慧是工具,而非工作上的阻礙,「如果打不過,那就加入它們!」
這傢伙太拼了!一年做了888台手術,平均每天超過2台,真不是人! 它還真的不是人,是「達文西AI機器人」。據達文西機器人生產商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統計,2016年全球單台機器人手術量的冠軍由中國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摘得,已達到了驚人的888台,比2015年創造的世界紀錄又提升了52台。
自動駕駛車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標的之一,除傳統國際車廠BMW、福特等力求轉型而投入該領域外,Google、Uber甚至Apple都在研發自動駕駛車;未來,你我熟悉的「小黃」恐不復見。面對AI取代司機的威嚇逐日逼近,計程車業者卻認為,無須太過擔心。
據估計,機器人與人工智慧(AI),極可能在10年內,席捲勞動市場,大規模取代原本由人類負責的工作;為因應上述情況,舊金山政府有意「開第一槍」,要求以自動化取代人力的企業,須向政府繳稅,並將這些稅收,用來培訓失業勞工。
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果園,每年都需要雇用大量人力,協助採摘水果,但在人力招募不易的情況下,經常面臨缺工危機;因此,部分果園決定引進以色列FFRobotics公司推出、每小時最多可摘1萬顆蘋果的「鮮果機器人」,緩解缺工問題。
李開複:很多人提到AI對人類全免碾壓,我們就完蛋了,不是這樣的,做任何事情必須要知己知彼,我們要瞭解深度學習是什麼事情不能做的,我們把人類時間放在這些方面,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日經新聞》與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共同合作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69項工作項目裡,有710項可被機器人替代,比例高達34%;至於「最容易被機器人搶工作」的國家,日本名列第一,有55%的職務,將被機器人取代,中國則以51%,緊追在後。
機器人搶人類飯碗無極限!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認為,相較於人類,機器人記性牢、算術快、更理性且沒情緒,應用於工作上,相當有利,未來「機器人極有可能作為最佳CEO(執行長),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台南市長賴清德出訪新加坡,並在臉書上分享他對星國科技應用的看法。賴清德表示,科技是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新加坡因限縮外勞,導致餐飲業嚴重缺工,因此自2013年起,開始研發餐廳服務機器人,目前1台機器人,可為6名員工,增加半個人力效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富士康創始人兼總裁郭台銘近日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接受採訪時表示機器人無法完全取代人工,大家可以看到,富士康在大陸的招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在增加。
如何投資最有利?這個以往由人類理專回答的問題,未來可能會讓機器人來處理。金管會日前表示,包括王道銀行、瑞士銀行、野村投信、商智投顧,以及大拇哥投顧等5家金融機構,都有意推出機器人理財相關服務。
近期網路上瘋傳1支物流機器人工作的影片,讓不少人驚呼,機器大幅取代人力的時代,已經到來。據了解,影片中的橘色小方塊,是中國申通快遞的物流機器人,可自動將包裹運送到指定位址,每小時能完成1萬8,000件分揀,且動作井然有序,會避免和其他「同事」碰撞,效率極高,估計可減少70%的人力需求。
人工智慧(AI)、自動化除會搶走人類飯碗外,還可能導致經濟停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日前直言,AI和自動化,是他最擔心的事情,「AI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威脅,年輕人就算有專業知識,也不知道能否找到工作」,這類情況,恐使經濟陷入「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指出,受少子化影響,新加坡勞動人口持續衰退,為因應此狀況,新加坡政府自2016年8月起,大舉設置無人咖啡店,三大連鎖超市業者,也引進自動結帳系統,以減少人力需求。
ForresterResearch的一份新報告稱,到2027年,自動化將會減少17%的工作崗位,但其他技術將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來抵消這一數位。
繼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提“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那麼,什麼是工匠精神?又有哪種方式值得借鑒?在大資料、雲計算、機器人到來的今天,工匠精神的殺傷力又有怎樣的改變,哪些行業會受到機器人的威脅?3月23日,在博鼇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工匠精神:把‘製造’做到極致”分論壇上,聽眾大咖們暢所欲言。
根據《彭博社》報導,英國正式脫離歐盟後,近日英國首相梅伊表示,未來要將每年進入英國的移民人數,從30萬人降至10萬人以下,因此原本由歐陸移民負責的工作,可能會用機器人來替代。
你現在從事的工作,正逐漸被人工智慧(AI)取代,且這股趨勢,已從製造業一路延燒至金融業,許多華爾街大咖紛紛響應。金融服務顧問公司Opimas的報告指出,以AI取代人力,可把成本占獲利的比率壓低28%,這正是華爾街用AI代替人類的主要動機。
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研究顯示,未來10到20年內,英、美兩國,各有50%的工作機會,恐被機器人搶走。對此,人力銀行資深副總洪雪珍在臉書發文表示,機器人搶人類飯碗,「沒在客氣的」,而且「搶走工作之後,留給我們的都是艱難任務!」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近日公布一項研究顯示,2030年,美國將有38%的工作被機器人或人工智慧(AI)取代,成為全球「被機器人搶走最多飯碗的國家」,之後依序為德國(35%),英國(30%),日本(21%);不過,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Steven Mnuchin)認為,「這種情形,100年內都不會發生。」
據中新網報導,近年來,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實行「機器換人」策略有成,有效運用人工智慧(AI),提高生產效率;受此趨勢影響,蘇州決定跟進,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許文清表示,將設置人民幣200至300億元的產業基金,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主皮薩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近日出席中國官方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演講中指出,10年內工業化國家可能有10%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收入不平等將更惡化,造成富者亦富,貧者亦貧的情況發生。
人工智慧(AI)越來越進步,日前機器人Master「踢館」成功,在圍棋上面成功擊敗人類,連續60場不敗紀錄讓人讚嘆,令外界定論未來人工智慧(AI)已超越人類,近日有媒體採用機器人撰稿,根據中國《南方都市報》寫稿機器人,竟然只花一秒就寫好稿子,引起眾人討論,不少人擔憂記者飯碗不保。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CEO)李開復,在接受《華爾街見聞》專訪時指出,未來思考時間少於5秒的工作,像是客服、保全,極可能被人工智慧(AI)取代。
美國總統川普曾說,北美貿易協定(NAFTA)和中國,搶走美國人的工作機會,導致製造業空洞化;然而,波爾州立大學的教授指出,在2000至2010年間,美國流失的560萬個製造業工作中,有近500萬是被機器人取代。
買了新手機通常會找包膜師,貼上螢幕保護貼,如今,機器人也能勝任這項工作。日本川崎重工最近推出一款螢幕保護貼機器人,只需40秒,貼出來成品就跟包膜師貼得一樣好。
科技日新月異,未來許多工作都可能被機器人取代。雲朗觀光集團經理盛治仁日前在台北國際書展演講時表示,科技不斷進步,連機器人寫的稿子,都不見得比記者遜色,由此可見,人類必須持續學習。
面對機器人搶飯碗,自己的工作安全嗎?根據牛津大學學者弗雷(Carl Frey)研究,在年薪超過4萬英鎊(約新台幣156萬元)的中產階級當中,醫生、牙醫及消防員等職業,屬於最難被機器人取代的「鐵飯碗」。
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日前受訪表示,機器人搶走人類工作機會,因此應該納稅;而他的這項主張,與歐盟否決向機器人雇主課稅的決議,明顯不同調。
據估計,2025年,機器人恐搶走法國300萬個工作機會。為因應前述狀況,法國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初選辯論會中,有兩人提出每月無條件供給成年人750歐元(約新台幣2萬5,300元)的構想。
一例一休實施後,不僅老闆加薪意願更低,員工也擔心工作不保。根據《商業周刊》調查,為因應這項政策,61.9%的資方表示,將來替員工加薪的幅度,會趨於保守;另有55.0%的勞工認為,一例一休恐導致自動化取代人力。
不只藍領階級會被機器人搶工作,白領階級也有失業危機。日本富國生命保險公司,近日啟用IBM人工智慧平台系統「華生」(Watson),協助計算理賠金,取代原有的34名人類員工,除可節省人力成本,生產力也提高了30%。
愛立信消費者行為研究室(Consumer Lab),發表2017年10大消費者趨勢第6版年度報告,重點如下: 1.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35%的高階網際網路用戶,希望能在工作中擁有AI顧問,有4分之1的人希望AI可以擔任他們的管理人;同時,近半數受訪者擔心,AI機器人很快會讓他們失去工作。
美國白宮發布的「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經濟」(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tomation, and the Economy)報告指出,研究顯示,未來10到20年內,人工智慧(AI)恐對9%至47%的工作造成威脅,其中低薪、低技能、低教育程度的勞工,會受到劇烈衝擊。
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日前示警,未來10到20年內,英國與美國,將分別有1,500及8,000萬個工作機會,被機器人取代;換言之,機器人將搶走英、美兩國各約50%的職缺。
據《紐約郵報》報導,亞馬遜(Amazon)計劃開設自動化超市,一間店每班次只需要3名員工,其餘的服務,例如打包、取貨,皆由機器人負責;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該計畫還停留在初步階段,尚未定案。
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全球首家無人咖啡廳Cafe X,已於舊金山Metreon購物中心開幕,整家店僅有1台6軸機器手臂為顧客服務,平均1分鐘能做出超過百杯咖啡,客人用手機、平板電腦下單即可;若咖啡冷了,顧客沒拿走,機器人還會把冷咖啡倒掉。
派遣工被機器人取代的日子即將到來!據《朝日新聞》報導,川崎重工推出一項新服務,以月租金20萬日圓(約新台幣6萬元)的行情,派遣工業用機器人「duAro」,協助廠商進行生產工作,租金比台灣多數上班族薪水還要高。
登入
建立帳號
驗證帳戶